:不通过编织,而是通过粘合或者摩擦形成布状物体。这里面的纤维可以是天然纤维,比如棉;也可以是化学纤维,比如常见的塑料成分聚丙烯。
目前用来生产无纺布的纤维包括聚丙烯(63%)、聚酯(23%)、粘胶纤维(8%)、丙烯酸纤维(2%)、聚酰胺(1.5%)和其他纤维(2.5%)。其中,粘胶纤维是天然纤维的加工物,而聚酯、聚丙烯、丙烯酸和聚酰胺纤维则属于化学纤维,同时也是合成塑料的主要聚合物成分。[2]
无纺布最为常用的材质聚丙烯(PP),几乎没办法在自然环境下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。次常用的材质聚酯(以PET为主)也有同样的问题,大部分半芳香族的聚酯无法自然降解。
难降解的塑料无纺布,却顶“环保”的名声,出现在慢慢的变多的场合:从奶茶的打包袋、超市售卖的手提袋,到茶包、洗脸巾,随处可见无纺布。
自2020 年初《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》(后称《意见》)发布以来,不可降解塑料袋被限制或禁止,逐渐退出市场,取而代之的是慢慢的变多的无纺布袋。
以无纺布袋取代传统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做法属于“打了个擦边球”,这个“布”字让它看起来与传统意义上认知的不可降解塑料袋有所区分——《意见》明白准确地提出了限制并禁止不可降解塑料,也提出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等非塑制品。但事实上,大多数无纺布袋不属于《意见》中提到的“布袋”,更不属于“非塑制品”。
与此同时,商家对无纺布的虚假宣传还给了人们“环保”的错觉。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搜索发现,有商家在无纺布的产品页面明确说使用了不可降解的聚丙烯,但又在标题里称自己是“可降解”,自相矛盾;还有商家故意只说“可降解”,但不在产品页面标明材质,挂羊头卖狗肉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消费者难以识别商家的误导。
一次在线人表示“认为无纺布袋不是塑料制品,不会造成污染”[3]。但事实上,如果同样一次性使用,无纺布袋甚至比传统塑料袋更不环保。
英国环境署在2011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为,无纺布袋至少需要重复使用11次,才能弥补它带来的污染。降解塑料专委会的一篇文章也提到,如果无纺布袋仅使用一次,单个无纺布袋的能耗是一次性塑料袋的17.8倍,碳排放是一次性塑料袋的16.7倍。[3]
既然需要反复使用才能做到相对意义上的“环保”,那么我们现在做的怎么样呢?
从产品本身来说,目前上电子商务平台搜索,能够正常的看到商家售卖的无纺布袋多在30-80克/平方米左右,克重较轻意味着厚度较薄,耐用性较差,多用几次就会破损。
从使用者的意愿来说,上海市消保委2021年发布的《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》显示,42.6%的收房的人说因为无纺布袋“质量差”、“难看”而不会反复使用,近三成的收房的人说会把无纺布环保袋直接用作垃圾袋,重复使用一次后就丢弃。[3]
这样看来,无纺布现在依然难以做到多次反复使用。况且,只要有意愿,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样能反复使用,无纺布也没什么优势可言。
对于无纺布的政策,海南省走在全国先列。今年1月4日,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更新《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》的公告,规定自2023年7月1日起,禁止生产销售使用重量小于每平米100克(超薄)的无纺布袋。从电子商务平台上看,目前多数商家销售的无纺布袋都不合格。
无纺布袋做得更厚更结实一些,可以重复利用的次数更多,同时也增加了回收的价值。超薄的无纺布目前缺乏回收方面的数据,原因是本身生产的价格低,回收的利润有限,直接生产比回收再生产更实惠,无法被回收的无纺布就直接进了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。
但是吧,把无纺布袋做厚也不是好的解决方案,因为更厚的无纺布袋也代表着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有更多的碳排放,消耗了更多的资源,如果根本就没有被重复利用,也算不上环保。
在一次性产品中寻找解决方案是徒劳的,真正的“重复使用”不能仅靠消费者的自觉。企业和政府应当建立一套支撑“包装重复使用”运转的配套设施,让我们消费者多一些环保的选项,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“可降解塑料袋”、“无纺布袋”等等。比如一家名为“爽提”的公司外卖开发的循环餐盒模式,曾经在广东等地的一些高校展开实践,已经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。
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消费者来说,与其纠结袋子是不是可降解、要重复使用多少次才抵消碳排,还是在不太疲惫的时候少点外卖,从源头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产生。在还有精力的时候,去楼下店里吃个饭而不是点外卖,带上购物袋去超市而不是在线上买菜,就已经很好了。
要解决外卖的塑料污染,关键还需要政府完善立法、加强监管,企业也要给消费者们提供更多环保的选项。
[3]人民政协网发布报道:不要滥用一次性无纺布袋[OL].降解塑料专委会,(2022-04-12).